福特锐际的价格直接扎破底线,降幅一出,大伙都愣住了不是?合资SUV主流市场,几年前还风光无边的福特,这次亮剑,想打破原有格局行不行,反正这降价挺猛。对比本田CR-V、丰田RAV4荣放,谁也没想到福特这次拉得这么低,把起售价拉直线压在11.98万元,那你说谁还看的上原来的高高在上。

有人一听降价,第一反应还是会有点担心,低价是不是意味着缩水?可数据摆在那儿——4585毫米的车长、2710毫米的轴距、1822毫米的宽度,这套尺寸摆明了就和一众合资紧凑SUV死磕。只是说实话,这样一来,空间就算不上充裕。你要是摊开手看后排,和CR-V一比,还是能觉察出来局限。福特在外观上偏保守,一直不扯大改。锐际正脸,有点像福克斯拉高的,偏偏没走那种特标新的设计路子。假如说借鉴下蒙迪欧、锐界L那种锐利的造型风格会怎么样?突然觉得,或许销量曲线早拐点了?

内饰部分,变化比外观明显。摸得见的地方,比以前精致多了。门板和仪表台全是软质材料,缝线做工挺细。现在买还用上双色配色方案,黑和白来回碰撞,车里不至于压抑。配色温馨点,细节比以往讲究。说到车机功能,这就有个槽点,系统没多丰富,不能手机互联,地图数据也全靠百度,简单够用。有没有一种错位的感觉,坚持合资品质,可又不追主流智能化,倒是留有点个性空间。

不少人想要选辆功能拉满的车,预算卡着来。这款锐际的中配EcoBoost 245两驱耀享款实际最有诚意,贵一万元,能多后驻车雷达、电动尾门、副驾电调、前排加热,LED大灯也安排上了。你说根本不在乎这些?那入门版仿皮座椅和皮质方向盘,颜面上也不太伤。其实配置这事,福特比起十万出头的自主品牌还是少点吸睛,某种程度讲,多一分少一分用户体验都容易影响选择结果。

动力倒真的是锐际的标志了,2.0T大马拉小车,用182千瓦、393牛·米的数据,理论参数非常炸裂。零百加速7.5秒?相当够快了,这价位能拿出这样的机械素质不多。8AT变速箱在前驱车型都是自动挡,只到顶配才算多了手动加持。动力再强,油耗也冲着高去了。多少车主磨合下来,一般都在8-9升,能用92号汽油,每公里也便宜不下来。油耗高低自己体会,有的家庭能接受,有的会琢磨是不是更省点好?明明动力很足,有没有必要这么大排量?如果换小一号发动机,像1.5T,价格往下拉,其实买单的群体会更广一点。可话说回来,现在这个配置谁还纠结那点差价?

其实谁适合锐际?喜欢合资、又追求动力,预算又不能太高,对国产品牌总是有点不那么放心。市场在变,新能源车每年都在上新,很多人一看政策补贴还猛,一时半会没法判断到底该不该等。但看燃油SUV行情,价格盘子都下来了,是不是该把握下窗口期?这会儿传统合资就只能靠降价抢一批老用户了。

福特锐际自上市起总觉得卡着一个尴尬位置,定位上不够极致。空间比不上CR-V,配置比不到自主高配,但动力真的强得没话说。只是街上见到这车的人有多少在意油耗?有一年,混动车型疯涨,油车被打得没脾气。可放脸上福特又拉不下身段把品牌做烂,怕降价太过毁了以往口碑。你说,他们内心能不纠结吗?

再追溯市场反馈,有媒体报道,福特国产车型销量自2016年高点滑落,2023年全系SUV合计仅余约10万辆,CR-V年销量要翻倍。CR-V空间大,口碑在,别纠结油耗略高,买单的家庭不在少数。RAV4荣放更是越做越精,本田、丰田两家牢牢把持着合资紧凑级的基本盘。锐际呢?一般说动力,就是亮点,时不时也被吐槽油耗、空间。网络舆论两极,买了的说加速提速谁能比,没买的就摇头,说日系的油钱不是更省点嘛?

厂家实际也算清楚,功能不及自主,智能和空间没绝对优势,干嘛不再创新?譬如说,加推新能源版本,或者切割不同动力配置、降门槛。现在只有2.0T,门槛还是高。还有点奇怪,官方降价节奏其实慢了,又不敢一下到底,老用户也会心里不平衡。降价是好事儿?换个思路,不如丰富配置线、再推几款运动版,看能不能搏一把年轻市场。

用料倒没廉价,但同价位中国品牌几乎全车真皮、全景天窗、智能大屏都拉满。锐际的材料好,但设计不算大胆,配置偏向家用,不追潮。旗下部分新锐品牌都投身新能源和智能化拉锯战,这边锐际还在以技术稳重路线博出奇。关键问题来了,究竟有多少人在意动力,而愿意为油耗和后期维护买单?老用户说坚守传统配置,但给新用户一点新意会不会更好?
加拿大黑马预测现场看车,展厅氛围不紧不慢,销售顾问讲配置没讲情怀。有人问,叫得出名字的合资紧凑SUV为啥锐际卖得比别人便宜,还有一半以上选择了自动挡中配。经济账明摆着,省下来的也不是小钱。买它到底图什么?有人图合资安全壳,有人真的爱动力,有人还只是因为老美的肌肉范?
其实绝大多数消费者,买车时讲理的不多,更多是图爽感能不能满足日日用车的实际需求。新一代中产和流量玩儿意儿一样,说真话的反倒还得避着。“我选锐际,就是不想像别人一样选日本品牌。”这句话出自位上海用户。他说也不清为什么一定要合资,总觉得安心些?这心理线条谁又能捋明白。
一路拉扯,看似降价好处都明了,其实合资品牌骨子里还有点心理门槛没迈过,既要销量还怕品牌掉价。新能源席卷主流,锐际还得蹭着燃油高性能的余晖,拼个可见的增长。就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的大型4S,锐际成交价甚至压到11万元以内。可是抢来的市场,能抢多久?

福特自家经销商也时有催货慢、优惠缩水的声音,库存不全,一位销售甚至说,油车行情不好,主力是电混。不就是“看着热闹,其实心里凉快”。这一波降价,福特探到了底线,可能否起死回生?还是要看市场脸色。总觉得福特如果能把大马力便宜车卖成爆款,那还用担心配件贵和油耗多吗?说不定一波走红,合资的新机会就等它来找。
最后,价格杀到位,动力用得爽,合资身份兜底。可消费者图什么,品牌本身想什么,市场最后买不买账,却没人敢拍胸脯多一句。留下来的,是一地烟火,看谁下盘棋能笑到最后。